首页 动态 回眸 精英 企业 社区 家风 名亲 总谱 分谱 分支 修谱 捐赠 趣闻 文苑 华甫公  


宋宰相赵普事迹编年(一)

信息来源:    添加日期:2019-11-05    点击量:3604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市)人。少习吏事,以吏道闻。入宋后,好读书,手不释卷,晚年颇该博。性沈厚寡言,有大略,嫉恶强直,刚毅果断,能以天下事为已任。但多忌克,为政专,故廷臣多忌之。官至太师、中书令,先后封梁国公、许国公、魏国公,谥忠献,追封真定王,再追封韩王。世称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
    赵普,他既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八大王佐之师之一。同样有如此丰功伟绩的人物,除了着眼姜太公,后面就应该是赵普了。姜太公既是谋士,又是宰相。其他人,比如张良,是大谋士,但不是宰相;萧何是宰相,但不是谋士;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的宰相;刘伯温,是大谋士,但不是宰相。《大宋名相》第六章《祖宗之法》说:祖宗之法,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东西:周世宗之法、宋太祖之法和赵普之法。“这三个层面合在一起,才构成祖宗之法。而不像一般人想象的,祖宗之法就是太祖之法。”“面对五代乱局,周世宗创造了很多新的统治制度,然后被宋太祖继承。”太祖之法包括立威,重用庸将,优待文人三个方面内容。“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威权政治、重用庸将和优待文人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宋朝三百多年统治者的思想,然而这些方法都只能停留在帝王之术或是权御之术的层面,并不能够渗透到宋王朝疆域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宰相的赵普则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但想到了宋太祖所想不到的,更是做到了宋太祖所做不到的。此时的赵普明白只有将统治者的思想融入王朝的制度,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才能够一劳永逸地稳固江山,巩固统治,也正是赵普的制度改革,才令大宋王朝的皇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进一步说:赵普之法第一个就是军事体制改革,第二个是地方体制改革。军事体制改革,“一方面是枢密院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做到了调兵的手上无兵,统兵不能调兵,然后权力归枢密院、归中央。枢密院还设枢密副使,让枢密使的权力也受限制。”“另一方面叫内外相维,就是京城内外互相维持。京城内驻兵较多,如果外面地方上发生叛乱,京城的军队足以镇压地方,……京城发生叛乱,各个地方的部队加在一起的总数要超过京城,可以镇压京城的叛乱。”地方体制改革,“实际上是解决地方节度使,也就是藩镇的问题,解决200多年来藩镇割据的问题。赵普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藩镇不断叛乱的痼疾呢?叫十二字方针: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普通过自己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功地将兵与将进行了分离,又将兵力集中到了中央,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将领叛乱的可能。不仅如此,赵普又利用地方制度的改革,成功架空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节度使,让节度使们空有一方地盘,却没有了行政管理的权力,又没有了富余的钱粮,更没有了骁勇善战的军士,使得地方统帅无力与皇权对抗。这时大宋王朝的中央权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历朝历代都头痛不己的皇权相权之争,赵普实施的中央体制改革,实际上主要是分割相权,把军权、财权、行政权分开,使“宰相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禁军也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地方藩镇更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赵普同时具备了开国谋士献计献策的才智与能够为大宋三百年江山进行制度创新的政治韬略。赵普创立的这套非常精密的制度,后世被称为文官政府。”“赵普建立文官政府是有一整套思路的,大幅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让政府的体制从唐五代以来的军政府,变成了文人的政府。……赵普由是开创了后一千年的文官政府格局。所以我们说,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
    赵普,可谓功勋卓著,智谋超群。在他的策划下,五代十国的乱局终被瓦解,并成就了大宋王朝三百年的富庶与辉煌。自宋至明初,一直是忠臣、名相、贤相的典型。朱元璋当着起居注詹同面,称赞赵普曰:“普,誠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則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称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泽被生民,岂可以忌刻少之!”(见《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乙巳年八月辛卯条)当时,朱元璋己西灭劲敌陈友谅,金陵(今南京)上游一带已经安定,东面劲敌张士诚大势己去,而常遇春攻取南方又节节捷报,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出现。其形势如同宋初,朱元璋就开始学习赵普收兵权之法了。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绝对皇权,并使后代稳坐江山,不惜采取流血手段,大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制造了胡惟庸案,十八年又将退休多年的李善长扯了进去,至廿五年才算结束,株连3万余人。廿六年制造蓝玉案,株连1万余人。株连之广,手段之惨烈,可谓亘古未有。无论什么罪名,归根结底都是“不忠”。
    为了配合自己滥杀无辜营造政治导向,洪武廿一年(1388),朱元璋在审核礼部上报的历代名臣从祀帝王庙名单时,说:“古之君臣同德者,終始一心,載在史传,万世不泯。國家祀典,必合公论,不可徒观其迹,而不究其实也。若宋趙普,負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朱元璋说赵普辜负太祖,不忠,指得是太祖的皇位让太宗篡得,赵普又曾对太宗说过“太祖己误,陛下不可再误”的话。作为宣扬忠君教化的重要措施的历代名臣从祀,朱元璋的选择标准是忠于帝王。以“忠”为教,是洪武朝政治教化的一大特色。朱元璋通过黜祀赵普,表达出对“忠”的强烈意愿,便成了明人对祀典象征意义的普遍解读,也成了政治导向。
    至明末清初,失意文人王夫之更是遵循朱元璋的政治导向,极力诋毁,百般抹黑赵普,流毒甚广。他在《宋论》卷二中,抨击赵普是鄙夫,是冯道。他写道:“夫普则诚所谓鄙夫者耳。”“传弟者,非太祖之本志,受太后之命而不敢违耳。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太祖不忍于弟,以遵母志,弗获已,而出普于河阳。”“普之言曰:‘太祖已经一误。’……普于太祖非浅也,知其误而何弗劝之改图?”“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机械愈深,虽见疑于英察之主,而终受王封,与冯道等。”在王夫之看来,五代冯道在几个王朝做官,是不忠。赵普没有阻止太祖传位给儿子,是不忠。我们不妨以王夫之“忠”的标准,从他的履历看看,他自己的“忠”是如何表现的。王夫之先人在明朝世代为官,他廿四岁时,也则崇祯十五年(1642)时考取了举人,张献忠造反攻克衡阳,请他。他虽没去。你若忠于明王朝,为何不前往劝阻张献忠别反对政府?你不去便可证明你是忠于明王朝吗?你为什么不学学骆宾王?康熙元年,你听到南明永历帝死于昆明,据称“悲愤至极”,你为何不为之殉难?而是东逃西窜,苟且偷生。只知苛责别人,不知略责己身,岂不也是鄙夫!
    苏广原《如何评价宋朝人物赵普?》说:赵普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相当程度上和赵匡胤是等同的,并不是说他俩之间没有主次和分工,而是说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作为宰相的赵普也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因为有宋开国最主要的几项制度建设,都出自他们俩的共同决策。……南宋名臣吕颐浩曾经见过赵匡胤给赵普的亲笔书信,上面写道“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明对于赵普和开国皇帝赵匡胤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宋太祖本人是认可的。……赵普后周显德三年(956)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北宋开国后独相十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从宰相位上被赵匡胤罢免。其间近二十年的岁月,他始终在赵匡胤左右,几乎全程地参与了赵宋开国事业,并在众多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鉴于赵匡胤在赵普罢相后仅过三年就去世了,我认为称赵普为赵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也并不过分。
    《大宋名相赵普》第十章《五大恶评》说:朱元璋说赵普不忠,实际上是为他杀那些文官、宰相,做舆论的遮掩。更重要的一点,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而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别人造反,颠覆朱家皇权。开国名臣、开国皇帝,哪一个可以经得起用忠诚来推敲?朱元璋经得起用忠诚来推敲吗?你忠于元朝皇帝吗?我们不会苛责朱元璋,他结束了元朝残暴统治,是进步的,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进,对国家和人民是有益的,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同样的道理,赵普他们,建立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也是进步的,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来说,不能说赵普不忠,他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的伟大政治家,不忠的罪名不成立,今天有必要为赵普翻案,为赵普恢复名誉。

▲九二二年,后梁龙德二年壬午,一岁
七月,生于幽州蓟县。
    赵普,字则平。士人的字号,多与其名相称,且以寄托其思想抱负者。普字则平,是指以屈原(名平)之忠贞爱国之志为法则。(见张伟保、罗志强、赵善轩《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二篇《宋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以赵普为中心》注释。下阐简称“以赵普为中心”。)
缙云四世赵渡(赵普八世孙),于绍兴三十三年首修宗谱,在《旧谱原由统引记》中云:“吾姓赵氏,始於伯益,著於宣孟。嗣后显晦相参,勋庸代起。迨我齐公,则发祥於蓟北,韩王开基於洛阳。”文中所谓的蓟北,当是使用了原始地名。考史,秦设置蓟县。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为蓟北县,与幽都县同为南京幽都府的管辖县。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蓟北县改名析津县,隶属析津府,为辽南京附郭京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为大兴县。宋宣和五年至七年(公元1123——1125),析津县归宋,隶属燕山府。金代,贞元二年(公元宋宰相赵普事迹编年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市)人。少习吏事,以吏道闻。入宋后,好读书,手不释卷,晚年颇该博。性沈厚寡言,有大略,嫉恶强直,刚毅果断,能以天下事为已任。但多忌克,为政专,故廷臣多忌之。官至太师、中书令,先后封梁国公、许国公、魏国公,谥忠献,追封真定王,再追封韩王。世称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
    赵普,他既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八大王佐之师之一。同样有如此丰功伟绩的人物,除了着眼姜太公,后面就应该是赵普了。姜太公既是谋士,又是宰相。其他人,比如张良,是大谋士,但不是宰相;萧何是宰相,但不是谋士;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的宰相;刘伯温,是大谋士,但不是宰相。《大宋名相》第六章《祖宗之法》说:祖宗之法,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东西:周世宗之法、宋太祖之法和赵普之法。“这三个层面合在一起,才构成祖宗之法。而不像一般人想象的,祖宗之法就是太祖之法。”“面对五代乱局,周世宗创造了很多新的统治制度,然后被宋太祖继承。”太祖之法包括立威,重用庸将,优待文人三个方面内容。“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威权政治、重用庸将和优待文人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宋朝三百多年统治者的思想,然而这些方法都只能停留在帝王之术或是权御之术的层面,并不能够渗透到宋王朝疆域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宰相的赵普则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但想到了宋太祖所想不到的,更是做到了宋太祖所做不到的。此时的赵普明白只有将统治者的思想融入王朝的制度,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才能够一劳永逸地稳固江山,巩固统治,也正是赵普的制度改革,才令大宋王朝的皇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进一步说:赵普之法第一个就是军事体制改革,第二个是地方体制改革。军事体制改革,“一方面是枢密院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做到了调兵的手上无兵,统兵不能调兵,然后权力归枢密院、归中央。枢密院还设枢密副使,让枢密使的权力也受限制。”“另一方面叫内外相维,就是京城内外互相维持。京城内驻兵较多,如果外面地方上发生叛乱,京城的军队足以镇压地方,……京城发生叛乱,各个地方的部队加在一起的总数要超过京城,可以镇压京城的叛乱。”地方体制改革,“实际上是解决地方节度使,也就是藩镇的问题,解决200多年来藩镇割据的问题。赵普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藩镇不断叛乱的痼疾呢?叫十二字方针: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普通过自己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功地将兵与将进行了分离,又将兵力集中到了中央,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将领叛乱的可能。不仅如此,赵普又利用地方制度的改革,成功架空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节度使,让节度使们空有一方地盘,却没有了行政管理的权力,又没有了富余的钱粮,更没有了骁勇善战的军士,使得地方统帅无力与皇权对抗。这时大宋王朝的中央权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历朝历代都头痛不己的皇权相权之争,赵普实施的中央体制改革,实际上主要是分割相权,把军权、财权、行政权分开,使“宰相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禁军也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地方藩镇更没有办法跟中央抗衡。”“赵普同时具备了开国谋士献计献策的才智与能够为大宋三百年江山进行制度创新的政治韬略。赵普创立的这套非常精密的制度,后世被称为文官政府。”“赵普建立文官政府是有一整套思路的,大幅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让政府的体制从唐五代以来的军政府,变成了文人的政府。……赵普由是开创了后一千年的文官政府格局。所以我们说,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
    赵普,可谓功勋卓著,智谋超群。在他的策划下,五代十国的乱局终被瓦解,并成就了大宋王朝三百年的富庶与辉煌。自宋至明初,一直是忠臣、名相、贤相的典型。朱元璋当着起居注詹同面,称赞赵普曰:“普,誠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則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称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泽被生民,岂可以忌刻少之!”(见《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乙巳年八月辛卯条)当时,朱元璋己西灭劲敌陈友谅,金陵(今南京)上游一带已经安定,东面劲敌张士诚大势己去,而常遇春攻取南方又节节捷报,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出现。其形势如同宋初,朱元璋就开始学习赵普收兵权之法了。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绝对皇权,并使后代稳坐江山,不惜采取流血手段,大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制造了胡惟庸案,十八年又将退休多年的李善长扯了进去,至廿五年才算结束,株连3万余人。廿六年制造蓝玉案,株连1万余人。株连之广,手段之惨烈,可谓亘古未有。无论什么罪名,归根结底都是“不忠”。
    为了配合自己滥杀无辜营造政治导向,洪武廿一年(1388),朱元璋在审核礼部上报的历代名臣从祀帝王庙名单时,说:“古之君臣同德者,終始一心,載在史传,万世不泯。國家祀典,必合公论,不可徒观其迹,而不究其实也。若宋趙普,負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朱元璋说赵普辜负太祖,不忠,指得是太祖的皇位让太宗篡得,赵普又曾对太宗说过“太祖己误,陛下不可再误”的话。作为宣扬忠君教化的重要措施的历代名臣从祀,朱元璋的选择标准是忠于帝王。以“忠”为教,是洪武朝政治教化的一大特色。朱元璋通过黜祀赵普,表达出对“忠”的强烈意愿,便成了明人对祀典象征意义的普遍解读,也成了政治导向。
    至明末清初,失意文人王夫之更是遵循朱元璋的政治导向,极力诋毁,百般抹黑赵普,流毒甚广。他在《宋论》卷二中,抨击赵普是鄙夫,是冯道。他写道:“夫普则诚所谓鄙夫者耳。”“传弟者,非太祖之本志,受太后之命而不敢违耳。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太祖不忍于弟,以遵母志,弗获已,而出普于河阳。”“普之言曰:‘太祖已经一误。’……普于太祖非浅也,知其误而何弗劝之改图?”“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熏灼天下而不可浣。普以幕客之雄,沉溺尤至,而机械愈深,虽见疑于英察之主,而终受王封,与冯道等。”在王夫之看来,五代冯道在几个王朝做官,是不忠。赵普没有阻止太祖传位给儿子,是不忠。我们不妨以王夫之“忠”的标准,从他的履历看看,他自己的“忠”是如何表现的。王夫之先人在明朝世代为官,他廿四岁时,也则崇祯十五年(1642)时考取了举人,张献忠造反攻克衡阳,请他。他虽没去。你若忠于明王朝,为何不前往劝阻张献忠别反对政府?你不去便可证明你是忠于明王朝吗?你为什么不学学骆宾王?康熙元年,你听到南明永历帝死于昆明,据称“悲愤至极”,你为何不为之殉难?而是东逃西窜,苟且偷生。只知苛责别人,不知略责己身,岂不也是鄙夫!
    苏广原《如何评价宋朝人物赵普?》说:赵普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相当程度上和赵匡胤是等同的,并不是说他俩之间没有主次和分工,而是说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作为宰相的赵普也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因为有宋开国最主要的几项制度建设,都出自他们俩的共同决策。……南宋名臣吕颐浩曾经见过赵匡胤给赵普的亲笔书信,上面写道“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明对于赵普和开国皇帝赵匡胤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宋太祖本人是认可的。……赵普后周显德三年(956)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北宋开国后独相十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从宰相位上被赵匡胤罢免。其间近二十年的岁月,他始终在赵匡胤左右,几乎全程地参与了赵宋开国事业,并在众多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鉴于赵匡胤在赵普罢相后仅过三年就去世了,我认为称赵普为赵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也并不过分。
    《大宋名相赵普》第十章《五大恶评》说:朱元璋说赵普不忠,实际上是为他杀那些文官、宰相,做舆论的遮掩。更重要的一点,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而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别人造反,颠覆朱家皇权。开国名臣、开国皇帝,哪一个可以经得起用忠诚来推敲?朱元璋经得起用忠诚来推敲吗?你忠于元朝皇帝吗?我们不会苛责朱元璋,他结束了元朝残暴统治,是进步的,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进,对国家和人民是有益的,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同样的道理,赵普他们,建立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也是进步的,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来说,不能说赵普不忠,他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的伟大政治家,不忠的罪名不成立,今天有必要为赵普翻案,为赵普恢复名誉。

    ▲九二二年,后梁龙德二年壬午,一岁
    七月,生于幽州蓟县。
    赵普,字则平。士人的字号,多与其名相称,且以寄托其思想抱负者。普字则平,是指以屈原(名平)之忠贞爱国之志为法则。(见张伟保、罗志强、赵善轩《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二篇《宋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以赵普为中心》注释。下阐简称“以赵普为中心”。)
 缙云四世赵渡(赵普八世孙),于绍兴三十三年首修宗谱,在《旧谱原由统引记》中云:“吾姓赵氏,始於伯益,著於宣孟。嗣后显晦相参,勋庸代起。迨我齐公,则发祥於蓟北,韩王开基於洛阳。”文中所谓的蓟北,当是使用了原始地名。考史,秦设置蓟县。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为蓟北县,与幽都县同为南京幽都府的管辖县。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蓟北县改名析津县,隶属析津府,为辽南京附郭京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为大兴县。宋宣和五年至七年(公元1123——1125),析津县归宋,隶属燕山府。金代,贞元二年(公元县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穑。至是,又於州东北百余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运路。虏骑来争,德钧击却之。冬十月,幽州奏:“契丹屯捺刺泊。”(《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八)
 德钧镇幽州凡十余年,甚有善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旧五代史》卷九十八本传)

    ▲九三十三年,后唐长兴四年癸巳,十二岁

    ▲九三十四年,后唐清泰元年甲午,十三岁
    和凝第二子和岘生。《宋史》四百三十九本传: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岘生之年,适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曰三美。七岁,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迁著作佐郎。汉乾祐初(948),加朝散阶。十六,登朝为著作郎。

    ▲九三十五年,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十四岁
    五月,时契丹屡寇北边,禁军多在幽、并。石敬瑭与赵德钧求益兵运粮,朝夕相继。(《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

    ▲九三六年,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十五岁
    五月,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石敬瑭反。(昭义军驻潞州,石敬瑭驻太原。)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至晋阳,阵于汾北虎北口。甲辰,唐主遣符彦饶将洛阳步骑兵与河阳,天雄节度范廷光将魏州兵二万由青山趣榆次,卢龙节度使东北面招讨使兼中书令北平王赵德钧将幽州兵出契丹军后。(胡三省注云:欲使赵德钧自飞狐道出代州,以断契丹之后。)丁未,唐主下诏亲征。十月壬戍(初七日),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期以十一月俱集,令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以战阵。用张延朗之谋也。凡得马二千余匹,征夫五千人。实无益于用,而民间大扰。初,赵德钧阴蓄异志,欲因乱取中原。(胡三省注云:赵德钧之志图非望,亦见潞王得之之易也。)十一月,以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丁酉(,契丹主作册书,命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於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已亥,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天福元年(936)五月,徙镇天平,敬瑭果不受命,谓其属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今无故而迁,是疑吾反也。且太原地险而粟多,吾当内檄诸镇,外求援于契丹,可乎?”桑维翰、刘知远等共以为然。乃上表论废帝不当立,请立许王从益为明宗嗣。废帝下诏削夺敬瑭官爵,命张敬达等讨之,敬瑭求援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门,与唐兵战,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新五代史》卷八)
    九月,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十一月,幽帅赵德钧父子投降契丹,后唐末帝死,后唐亡。石敬瑭建后晋,是为高祖。《赵普年表简编》
因幽州陷于战乱之中,赵普的父亲赵迥举族迁徙到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赵普年表简编》
    常山风俗,质厚少文,性多敦厚。(光绪《正定县志》卷十八《风俗》)
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慷慨悲歌之士,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幽燕之俗,劲勇而沉静,多材力,重许可。(《钦定日下旧闻》卷一百四十六)
    忠献韩王赵普,保州人,相太祖太宗开基创业,谟谋行事,具载国史。公于真定府居,今真定府大会院,乃其故宅。府城有庙,邦人奉之甚谨。真定府乃常山郡,唐成德军节度使治所。王熔承祖父百年之业,士马强而蓄积厚,为唐世藩臣。熔承袭,年虽少,藉其家世以取重。方唐末,诸镇相敝于战斗,而赵独安乐。(《燕魏杂记》)按:吕氏将镇州误作保州。

    ▲九三七年,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十六岁  定居常山。
    正月,契丹以幽州为南京。(《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
    ▲九三八年,后晋天福三年戊戌,十七岁
    ▲九三九年,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十八岁   定居常山。
    十月,赵匡义生于开封府浚义县崇德北坊官舍。匡胤十三岁。《赵普年表简编》

    ▲九四十年,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十九岁
    定居常山。豪族魏氏妻之女。有学者认为,赵普“在成长后已受知于三人,即镇阳豪族魏氏,永兴军节度刘词和宋太祖赵匡胤三人。由此可见,赵普的才干,已为人所赏识。此外,普父迥有能力一徙常山,再徙洛阳,其‘家世’绝非一般平民所能企及。故普元配乃豪族之女,或与其家世亦当有关。”

                                    待续



版权所有:赵氏文化博览   鄂ICP备11001243号-3
您是本站第6216648位访客